2014年11月22日土曜日

B10234001_蘇庭萱_week3

    以現在科技的發展和日益月新的加工技術來看,幾乎沒有什麼是不能作為建築的材質;只要找到足以支撐該建築物的結構,任何材質都有可能成為建材。然而材質也要依建築的功能和尺度大小而定,盡量找到最適合的建材;畢竟如果要搭一個暫時性而可移動的避難所,我們就不會用鋼筋水泥去構築它;而如果要在市中心蓋一座摩天大樓,我們自然也不會用磚瓦或木材來搭建的道理一樣。總而言之,沒有不能用在建築上的材質,只有不適合該建築物的材質。

2014年11月15日土曜日

B10234001_蘇庭萱_week2

科技的進步影響了營造的工法和技術,使得很多從前無法被實踐的造型和想法得以被建造出來;而在解決了技術的限制之後,建築師的想法可以更加自由、多樣化,也因此使得某些建築得以往藝術的方向發展,而不單單只有功能性。
大約在1970 年代時,建築和工業設計領域開始出現所謂的高科技風格,這類風格的設計有一些共同的特色,如使用鋼鐵等金屬材質、外露的結構、大片的玻璃帷幕等。這當然不完全是科技帶給設計的美感,但某種程度上說明了設計師對於科技的看法,以及快速發展的科技對他們的影響。科技的發展除了材料和製程的升級,使設計師能較以往嘗試更多可能性以外,工業用的機器、複雜的機構、冰冷而簡潔俐落的金屬材質,也成為設計的靈感來源。也因為這樣,科技成為一種風格,它展示了堅硬的材料、分子般的結構、簡潔平滑的表面,它代表了人類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也讓人不斷去挑戰舊的審美標準,創造新的、足以稱為「美感」的風格。

2014年11月1日土曜日

B10234029_沈君怡_week3

說到現代建築就會想到筆直的鋼構建築,像是富有現代感的龐畢度美術館,就是幾乎都以直線構成整個建築。當然鋼構也可以有柔美的一面,加上因為鋼構其實是很有有韌性的,所以像是摩天輪可以用簡單的圓滑曲線構成美麗的建築。或是像上次說的玻璃等等具有透明感的材質,可以讓建築不單單只考慮外表的型態,更把光線變化納入設計的範圍內。

因為現代建築有很大的空間給建築師自由發揮,進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風格,而個人風格強烈的建築構造也會被接受,所以其實沒有什麼材質是不能使用的。我覺得我們應該思考的是什麼材質「不該」使用,而不是什麼材質「不能」使用,像是受到輻射污染的建材(海砂如果只是用來裝飾的話其實並不是不可以,而是它的『用途』出錯,所以不列入討論),建築本來就是給人住的,不是用來賺錢或剝削他人的工具。另外考慮到環保議題,有些材質生產時會造成很嚴重的環境汙染(像是很多人造纖維等等),其實不該再繼續使用,這也是建築師在展現自我風格的同時也要注意的事情。
不過話雖這麼說,我個人其實不怎麼喜歡台灣制定的綠建築法規,因為照它的規定所做出來的只是「表面上」的綠建築而已,是否真的環保,建築師自己應該也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