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一段的論點,我認為科技帶給建築最重要的改變就是現代的建築師有更多空間來展現自己的個人風格。過去建築師加在建築中的意義比較多是延伸現有元素,像是高聳的哥德式教堂、圓頂的伊斯蘭建築,都是由現有元素延伸出建築符號的例子,雖然也可以算是一種風格,但是比較像是「文化」或「時代」的風格,而不是建築師個人的風格。要展現個人風格除了建材的改進外,我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濟的進步,因為經濟發達了,才會有各種不同需求的業主出現(過去耗費龐大資金的建築通常都是為貴族或教會所蓋),因為需求不同,建築師發揮的空間才會變多。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建築非常的多樣化,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而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是展現輕盈感的建築,因為它們最能展現當代建築師和過去建築師風格的不同,也讓我們見識到「以柔剋剛」的美感。
2014年10月25日土曜日
B10234029_沈君怡_week2
說到科技對建築的影響,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不同材質的運用,像是使用玻璃等等透明材質或是使用堅硬的鋼材等等建材。這可能跟我和當代建築的認知有關,我腦中典型的現代建築跟過去最不同的地方就是建築的輕盈感,過去比較美的建築似乎是以華不華麗作為評判標準,建築師也會在建築中加入很多隱藏的幾何符號,但是整體而言都看起來比較笨重(但也有可能是為了表現建築本身存在意義的莊嚴、穩重,像是教堂或皇宮)。而現代的建築不同的地方就是因為材質的改善,讓建築的外貌除了有更多變化之外,連結構也有可能因此而改變(像是電梯的出現,電梯需要的是一個垂直、方正的空間,這可能就和樓梯需要的空間不同),除了增加了建築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建築師能表現個人風格的途徑。
2014年10月21日火曜日
B10130413_田易鑫_week1
空間
我認為看的到的部分,例如六面牆,是實的,而在這實的空間內的卻又是虛的。
我把一把美工刀完形成一塊長方形,那是虛的空間,而那把美工刀卻又是實的空間。所以我認為空間是一層疊著一層,未必是看的見,也未必是看不見,捉摸不定。有時候空間是一種氛圍,在現實中,在虛擬世界中,在腦海。
就連字也有字的空間。
2014年10月3日金曜日
B10130413_高葦庭_week1
我認為實空間與虛空間彼此是互相依存的,被形態所包圍,限定的空間即為實空間,而其他部分則為虛空間,正因為有彼此才能去互相定義。
實空間即為三維空間,我們所能觸摸、感覺到的,可被實際測量所得的。
一開始思考虛空間,我第一直覺便是虛擬網路世界,像是雲端系統,我們可存放各種無實體的資料、音訊、影片等,但卻無法實際觸摸到,而在看了讀本關於洞穴的介紹後,其中特徵的第二點提到洞穴具有迷宮性,且迷宮性也可看作無限性,我不禁思考當一個空間可無限延伸時,他是否可看作虛的空間,就如宇宙現在仍無法定義是否有邊界,或許我們也正生活在一個虛的空間也不一定。
我試著以另一種角度思考,我們藉由實的物體來造建築物,但我們真正所能活動的空間卻是「空」、「無」的空間,換言之我們即是由實空間建構出虛的空間。
B10210108_陳慈恩_week1
在我認知裡【實】的空間,顧名思義就是真實存在的、摸得著的、可以實際測量的,但卻是最容易被限制住的,想隨意改變型態的話,需要費上一番功夫,像是把牆面打掉、重建...。
【虛】的空間,虛擬的、無法 觸碰的,但我不覺得虛的空間是不存在的,是可以用視覺感受的,存在於大腦裡,也是最不受限,更可以創造無限的空間。
【虛】的空間,虛擬的、無法 觸碰的,但我不覺得虛的空間是不存在的,是可以用視覺感受的,存在於大腦裡,也是最不受限,更可以創造無限的空間。
B10210107_張菱萱_week1
關於虛空間與實空間,虛與實在一開始我接受到這訊息,我所聯想到的「虛」一字,是不存在的、看不見、假象的,而「實」就是碰得著,又看得見。
而我所知的空間一詞,我聯想到的是我被包圍、限制住的環境,例如教室、餐廳,是被具體形態所包圍,是一個明確被限定住,且我碰得著邊界的環境,我認為這樣的空間是實體空間,因此我第一聯想是實空間應該比較重要吧.那這樣虛空間的定義又是什麼?關於虛空間,在沒有做過任何資料搜尋前,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又怎麼把虛與空間,結合在一起?
關於我們常說的虛擬,似乎就是一個不存在於這世界上的東西,不論是虛擬遊戲、虛擬世界、虛擬實境....他們終究都還是虛擬的,也因此我認為虛空間,應該所指的是非實體空間以外的環境,都稱為虛空間。若是沒有實體,又怎麼會有虛擬,因為沒有物體就沒有空間,而若是沒有所謂的虛空間,那麼所謂的實空間相對也沒有存在,因此實體與虛擬是相呼應的,
B10210106_廖姵甄_week_1
實體空間的空間範圍明確,可以準確的測量、計算,但發展受到侷限,若是要改變空間必須以牆面的阻隔及分割來改變實體空間大小。
虛體空間的空間範圍不明確,且大多處於實體空間之內,只能約略的感受到空間或大或小,例如在一個實體空間裡的牆壁四周加裝鏡面,會讓整體空間感增加,但卻難以量出確切的空間面積,是一種心理層面的感覺;而虛體空間改變的方法大多以家具的擺設、空間的照明、色彩的運用等等來完成。
虛體空間的空間範圍不明確,且大多處於實體空間之內,只能約略的感受到空間或大或小,例如在一個實體空間裡的牆壁四周加裝鏡面,會讓整體空間感增加,但卻難以量出確切的空間面積,是一種心理層面的感覺;而虛體空間改變的方法大多以家具的擺設、空間的照明、色彩的運用等等來完成。
B10234009_林承恩_week1
空間的實與虛,對我而言有兩種二元意義。
第一種二元意義是由構築概念而生,實的空間有限制性(可計量),可給予明確的垂直性(柱子、牆)與水平性(樓板、天花板)實際構築行為,將三維、具體可量化的空間加以規劃,此種空間稱之為實的空間。例如:空曠的草地(尚未有構築行為,但可為之)、建築物(構築行為的產物)。
相對的虛的空間則是抽象的構築行為,簡而言之虛的空間並非可用肉眼觀察,而是藉由科學、思想等相對抽象元素進行構築般的行為而成,亦可加以量化(位元數、感受程度)。例如:網際網路的發展、數學多維空間的運算、宗教思想。又如將馬斯洛的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視為一種虛的空間,人要生存(生存危機類似重力)進而心理層面便產生需求,人類的需求與外在自然界產生對比(人的生存意志是種欲望,外在自然不存在欲望),便將需求如金字塔般建立並加以分割、規劃。許多科學常能以金字塔等構築概念來闡釋邏輯,它並非建築物為實的空間,而是虛的空間。
另一種二元意義則是由人感知空間的方式而分,人們藉由可丈量、具絕對性的理性方式(例如丈量)感知得來的空間稱為實的空間,例如:房間的大小尺寸、土地的地坪,這些都算實的空間。
而相對於理性的感知,抽象的感知不講究量化與絕對性,反而是由情緒、感官、經驗、互動等非丈量的感知方式而來,例如:心理、感官對於建築物視覺修正所擁有的空間感(帕德嫩神廟柱內傾所產生的雄偉感)、人流動線、天花板高低給予的壓力感。
B10210123_林秉言_week1
實為體,人在空間中的體驗,在這個空間能獲得什麼,並非有實體的物體才是實,人對空間的需求、不同之想法或是相異的體驗,其概念就為實。
虛為感,人對空間的感覺,實質存在之比例、顏色,造就人們對空間的美感與各自的感觸
虛為感,人對空間的感覺,實質存在之比例、顏色,造就人們對空間的美感與各自的感觸
B10210102_魏廷蓉_week1
實與虛弱先不討論到空間的話,可能會是凸與凹,看的見與看不見等等很多是一正一負的概念。
不過加入空間這一詞的話,我們腦袋裡的資料庫就把所有想到空間裡實與虛的答案都掃過一遍了,覺得實就是眼睛所看見的一切,虛就是我們看不見的像是壁黴飄在空氣中的有害物,或是大家都會怕的第四空間物體,右翼或是電腦世界裡的虛擬,卻拿著實質的話署看著實質的電腦,這些都太過於印象思考了。
就像讀本裡提到一個觀念,雖然它比喻是說像現在的人要去化山洞裡的牛也不會像是原始人把牛畫斜的反的,就是因為我們已經對地平線上長出建築物是垂直的,不管是以前用石塊以直立的還是如何,在我們淺意識裡以及從小既有印象所框住,我覺得雖然這次主題只是探討空間方面的實與虛,但是我覺得我倒是因為這個讀本上的字句,像是我被框住在長期累月下的想法,覺得空間方面的實與虛不只這樣,只是在短暫時間裡所想到的東西,被大家所覺得天馬行空,他或許就是造就未來創新的跳脫法,或許我們住在一個虛的世界,住進其實屬於實的空間裡等等的,每天我們更可能在睡夢中虛的世界裡從眼睛裡走到實的世界裡,打開一層又一層往實接近的門,直到踏出家門,迎接實的到來。
B10110136_陳璨語_week1
實體與虛體的定義,分別在不同領域裡,可能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
若以建築與室內去檢視兩者,實體的空間主要指的是有明确的範圍,被形體所包圍,大多是由實際存在的材料構成的一個具有封閉性、領域性的空間。
與其對應的虛空間,則是透過人的心理產生,它是無形卻有生命力的一個組織,沒有一個確切的界面,在大空間之中,擁有自己的獨立性。
實與虛,即使各自表述著截然不同的形式,卻依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依賴著彼此生存,空間不再是單方面呈現某種形式,不只侷限於其一,而是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虛空間既然指的是設想出來的空間,任何能想像出來的空間囊括在內,比如宇宙、網路世界,或者是在每一個夜晚裡,我們睡覺時創造出的那些夢境,還有文學與藝術表現出的空間,畫家在二度平面空間呈現出三度空間的立體感,讓觀賞的人用想像力以為眼前的一切是真實存在的。
虛實空間從傳統到現代藝術,都是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為科技的日新月異,也越來越多元化多樣化,未來的空間互動會有什麼突破性的發展都是值得我們期待的。
若以建築與室內去檢視兩者,實體的空間主要指的是有明确的範圍,被形體所包圍,大多是由實際存在的材料構成的一個具有封閉性、領域性的空間。
與其對應的虛空間,則是透過人的心理產生,它是無形卻有生命力的一個組織,沒有一個確切的界面,在大空間之中,擁有自己的獨立性。
實與虛,即使各自表述著截然不同的形式,卻依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依賴著彼此生存,空間不再是單方面呈現某種形式,不只侷限於其一,而是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虛空間既然指的是設想出來的空間,任何能想像出來的空間囊括在內,比如宇宙、網路世界,或者是在每一個夜晚裡,我們睡覺時創造出的那些夢境,還有文學與藝術表現出的空間,畫家在二度平面空間呈現出三度空間的立體感,讓觀賞的人用想像力以為眼前的一切是真實存在的。
虛實空間從傳統到現代藝術,都是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為科技的日新月異,也越來越多元化多樣化,未來的空間互動會有什麼突破性的發展都是值得我們期待的。
B10234021_張博允_week 1
實空間指具有較明確輪廓及範圍、強烈空間感的空間
通常有明顯的結構、實體的材質,較有閉鎖性,具有室內趕集隱私感
例如我們生活中常被注意到的建築構造都事實空間。住宅內、房間中、學校內、咖啡館裡面等等。
虛空間相對,較為難以明確界定,具有暗示性的一個範圍。是謂一未被刻意界定的空間。如,操場、公園、樹冠層、人行道上等等。
當然空間從不會被明確定義,空間是一種感受,而以上兩種界定出來的空間種類也只是粗糙的分類。空間與空間之間一能圍出空間來,生活中隨處可見,多的是遊走於是內及室外、公共與私人、虛與實之間的中介空間,模糊地帶。而虛與實也只是一種相對的概念。
B10210125_袁子珺_week1
實空間和虛空間就是互相依賴卻又天差地遠的兩種空間,看完新建築入門的簡單幾篇對於建築的介紹後,我所定義的實空間便是人類所創造出來的空間,例如一個房間,一間學校,凡只是想的到的建築,我都將它定義為實空間,因為那樣子是我們人類最能感知到安全還有舒適性的空間了。
而虛空間呢?? 像是書中提到的基督教也是從建築開始起源,人類需要一個空曠抑或是能夠想像的一個假想空間,讓自己達到身心舒暢的境界,我將虛空間定義為 --- 想像
中國的建築格局中,有人將庭院說是虛空間,那裏充滿了人們的詩情畫意,將山川流水更種意境搬入自己的家中,就像是將愜意的山水當作自己的心靈伴侶,不斷的在生活中放鬆自己,也許宗教也算是另外一種特殊的虛空間,但如果真正的去定義建築裡的虛空間,那便是讓人舒暢解放心靈的地方吧~像是庭院 陽台那樣遼闊的空間。
而虛空間呢?? 像是書中提到的基督教也是從建築開始起源,人類需要一個空曠抑或是能夠想像的一個假想空間,讓自己達到身心舒暢的境界,我將虛空間定義為 --- 想像
中國的建築格局中,有人將庭院說是虛空間,那裏充滿了人們的詩情畫意,將山川流水更種意境搬入自己的家中,就像是將愜意的山水當作自己的心靈伴侶,不斷的在生活中放鬆自己,也許宗教也算是另外一種特殊的虛空間,但如果真正的去定義建築裡的虛空間,那便是讓人舒暢解放心靈的地方吧~像是庭院 陽台那樣遼闊的空間。
B10210132_吳品妍_week1
1.你覺得實的空間是什麼?
實體空間主要是指範圍明確,界面清晰肯定,具有較強的領域感的空間,空間的圍合面多由實體的材料構成,一般不具有透光性,所以有較強的封閉性,往往和封閉空間相聯繫,可以保證有一定的私密性和安全感,
在書裡提到了很多從洞穴到柱子建構的空間中,了解到垂直與構築行為註定是不可分割的。
2.你覺得虛的空間是什麼?
我覺得與實體空間相對應的一種空間形式就是虛擬空間 ,通過人的心理,用象徵性的、暗示的、概念的手法來進行處理,也可以說虛擬空間是一種“心理空間”沒有明確的界面,但是它有一定的範圍,它處在空間之中,與空氣間相通,但它又有自己的獨立性,是空間中的空間。從虛空間的建築特點,往往可見到傳統觀念。 虛空間的建築特點是在:室內外空間的交融,建築與庭院的交融,空間的流動性、開敞性,空間用途的多元化,空間的等級感和秩序感以及強調空間水平向度的鋪陳。
實體空間主要是指範圍明確,界面清晰肯定,具有較強的領域感的空間,空間的圍合面多由實體的材料構成,一般不具有透光性,所以有較強的封閉性,往往和封閉空間相聯繫,可以保證有一定的私密性和安全感,
在書裡提到了很多從洞穴到柱子建構的空間中,了解到垂直與構築行為註定是不可分割的。
2.你覺得虛的空間是什麼?
我覺得與實體空間相對應的一種空間形式就是虛擬空間 ,通過人的心理,用象徵性的、暗示的、概念的手法來進行處理,也可以說虛擬空間是一種“心理空間”沒有明確的界面,但是它有一定的範圍,它處在空間之中,與空氣間相通,但它又有自己的獨立性,是空間中的空間。從虛空間的建築特點,往往可見到傳統觀念。 虛空間的建築特點是在:室內外空間的交融,建築與庭院的交融,空間的流動性、開敞性,空間用途的多元化,空間的等級感和秩序感以及強調空間水平向度的鋪陳。
B10230223_林孟彥_week1
實和虛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我認為是要看以甚麼角度去思考這件事
以人的本質來講實和虛,是以感官來判定
看到的 聽到的 聞到的 摸到的
有形體的才會被認定是_實_
反之則是_虛_
以空間來講我認為外型方正 厚實 無穿透性的建築
並且無遮蔽可一眼穿透
歸類為實
簍空 穿透 有空間感的
遮蔽且無法一窺全貌
歸類為虛
以人的本質來講實和虛,是以感官來判定
看到的 聽到的 聞到的 摸到的
有形體的才會被認定是_實_
反之則是_虛_
以空間來講我認為外型方正 厚實 無穿透性的建築
並且無遮蔽可一眼穿透
歸類為實
簍空 穿透 有空間感的
遮蔽且無法一窺全貌
歸類為虛
B10210113_陳乃綸_week1
關於「空間」一詞有很多解釋,通常我們聯想到的空間是由多個面組合而成的空心立體形狀,但網際網路的發明打破了我們對空間原有的印象。
一般來說實體空間就是我們所存在的三度空間,是具有體積且可以被測量的,相反的,那些不存在於現實世界、無法被測量的空間,就屬於虛擬空間。虛擬空間包含很多種,例如網路所構成的虛擬世界,看似虛無卻又裝載著成千上萬的資訊,雖然它不存在於我們所存在的三度空間裡,卻又以另一種空間形式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而另一種虛擬空間是我們所想像出來的空間,也許在我們的腦海裡或者是心裡,那個我們稱作「內心世界」的地方,可能存放著一首歌、一段記憶、或者一些秘密。
一般來說實體空間就是我們所存在的三度空間,是具有體積且可以被測量的,相反的,那些不存在於現實世界、無法被測量的空間,就屬於虛擬空間。虛擬空間包含很多種,例如網路所構成的虛擬世界,看似虛無卻又裝載著成千上萬的資訊,雖然它不存在於我們所存在的三度空間裡,卻又以另一種空間形式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而另一種虛擬空間是我們所想像出來的空間,也許在我們的腦海裡或者是心裡,那個我們稱作「內心世界」的地方,可能存放著一首歌、一段記憶、或者一些秘密。
B10234001_蘇庭萱_week1
實體空間是可以被座標訂出來的,可以被量化、具有體積。它是宇宙中物質以外的部分,是物體活動的區域,是我們存在著的地方。
虛擬空間是被人們想像出來的。例如:天堂,人們運用想像來闡述這個地方的樣貌,但是它是個看不見、也無法被量化的空間,沒有人知道它確切的空間及氛圍,但人們卻可以形容一個實體空間如"天堂"一般,這代表了他雖然從沒有真正接觸過這樣的空間,卻由他的生活經驗、知識和思想,在腦海中構築出了這樣的一座"天堂"。虛擬空間提供了一種氛圍,它存在人們的意識當中,人們透過意識和思想建造了這個虛擬空間。
人類的思想常常超出實際存在的物體,因此創造出虛擬空間來彌補實體空間無法滿足他們的部分。
實體空間會被物質填滿,而虛擬空間填滿物質世界。
虛擬空間是被人們想像出來的。例如:天堂,人們運用想像來闡述這個地方的樣貌,但是它是個看不見、也無法被量化的空間,沒有人知道它確切的空間及氛圍,但人們卻可以形容一個實體空間如"天堂"一般,這代表了他雖然從沒有真正接觸過這樣的空間,卻由他的生活經驗、知識和思想,在腦海中構築出了這樣的一座"天堂"。虛擬空間提供了一種氛圍,它存在人們的意識當中,人們透過意識和思想建造了這個虛擬空間。
人類的思想常常超出實際存在的物體,因此創造出虛擬空間來彌補實體空間無法滿足他們的部分。
實體空間會被物質填滿,而虛擬空間填滿物質世界。
B10210117_陳思妤_week1
實的空間
對我來說“實的空間”是一種物理性的、眼睛所能看到這個世界上的建築物或是物體基本上都是實的空間,由面、物體或固體包圍組成的空間是實的空間,空間被分隔為內、外,進入空間內時會有立體的感覺,有長度、高度、厚度、肌理、量感、色彩...等。
虛的空間
是虛幻的、虛擬的、開放性的,可能是現在網路的世界,沒辦法畫出來,只能在腦海裡想像,或是用形容詞去描述,或是故事的情境經過描述後腦海浮現的幻象,由虛擬的光、線、點組成,用位置關係或前後關係,使人在心理上、腦海裡覺得他是一個空間。
B10230322_黃麗萍_week1
建立一棟屬於自己的住所亦或是山頂洞人居住的洞穴,純粹目的就是為了追求一座能遮風避雨的堡壘。
但在書中提到的基督教所創造出來的天堂、教堂與穆斯林因可蘭經的戒律而得到一個狹礙的生活方式,都是為了讓自己得到一個舒適、怡然自得,更是能夠從中感受到心靈平和的特殊空間。
除了實體建物本身的構成是否為安全平穩等考量外,在視覺上的造型感受也同時影響著建物的架構,因為人的知覺視覺都會是間接的影響到心理層面的細微變化。
所以虛擬的空間是心靈,而實體的空間就是一個為了能安撫人心的環境或場所。不外乎,空間對我來說她應該是個能發散出祥和、靜謐的一種氛圍,能與存在於空間內的人事物都達到平衡與不違和的結果。
另外,我還想談論在西班牙的第二大城-巴塞隆納裡,他的每一條街口都會讓人不自覺的迷失。這是因為在城市建物在經過安排與規劃後,呈現棋盤式的排列,每條街的交叉點都是以整齊的垂直水平模式再繼續延伸到下一個街口,這樣的安排也讓人行道變得寬闊。
除了在建立一棟建築外,建物旁的空間也是需要被關注與規劃的部分。如果沒有考慮到外部空間的規劃,就算建築本身設計的再驚為天人,如果與其不和諧,就會失去比例所帶給建築真正所能呈現的美感。
所以,當實體的空間被創造出來時,要表達的並不只是建築本身的創作意義,而是要連帶包圍著建築物虛的空間一起做規劃,不論是怎樣的環境,都需要找到在極端之中的平衡點。
但在書中提到的基督教所創造出來的天堂、教堂與穆斯林因可蘭經的戒律而得到一個狹礙的生活方式,都是為了讓自己得到一個舒適、怡然自得,更是能夠從中感受到心靈平和的特殊空間。
除了實體建物本身的構成是否為安全平穩等考量外,在視覺上的造型感受也同時影響著建物的架構,因為人的知覺視覺都會是間接的影響到心理層面的細微變化。
所以虛擬的空間是心靈,而實體的空間就是一個為了能安撫人心的環境或場所。不外乎,空間對我來說她應該是個能發散出祥和、靜謐的一種氛圍,能與存在於空間內的人事物都達到平衡與不違和的結果。
另外,我還想談論在西班牙的第二大城-巴塞隆納裡,他的每一條街口都會讓人不自覺的迷失。這是因為在城市建物在經過安排與規劃後,呈現棋盤式的排列,每條街的交叉點都是以整齊的垂直水平模式再繼續延伸到下一個街口,這樣的安排也讓人行道變得寬闊。
除了在建立一棟建築外,建物旁的空間也是需要被關注與規劃的部分。如果沒有考慮到外部空間的規劃,就算建築本身設計的再驚為天人,如果與其不和諧,就會失去比例所帶給建築真正所能呈現的美感。
所以,當實體的空間被創造出來時,要表達的並不只是建築本身的創作意義,而是要連帶包圍著建築物虛的空間一起做規劃,不論是怎樣的環境,都需要找到在極端之中的平衡點。
B10234029_沈君怡_week1
1.
什麼是空間?當聽見「空間」這個詞彙的時候,我腦中閃現的是一個人形站在四四方方的透明長方體(方盒子)中,對我來說所謂空間大概就是這樣的東西。
會有這樣的想法大概是因為「建築」的觀念深入我的認知之中,而這個一瞬間出現的影像其實就是現代人最常接觸到的「建築的內部空間」,它是一個由「面」劃分出來的東西,對我來說這就是空間。不過讀了建築相關的文章後,有一個詞彙讓我很感興趣,那就是「外部空間」。這個字也使用到「空間」兩個字,意義只有一個:除了我所知的方盒內的範圍叫做空間,就連外部沒有被劃分的地方也是空間,我所認知到的方盒內的世界,其實只是眾多「空間」的一種。
為什麼我會對這件事感到興趣呢?因為我發現所謂的空間其實是人類定義出來的東西。我最初理解到的空間是由有形的東西劃分,像是建築內部,或是球場上依比賽規則制定出來的所謂場內場外的範圍。然而也有無形的東西劃分的空間,像是國界、星球等等的。這些都是人制定出來的,我認為真正的空間它不是以地面為基礎,更不是「6個面的中間」。不論平面或三維,空間其實無所不在,所有的生物或無生物都參與其中。但也因為這個世界實在太大,為了維持一定的秩序,我們開始以人類共同能認知的標準劃分世界,這些相對來說比較小的空間就是適合人類的size,所以在我們一般的認知之中,才會認為「這些被界定出來的範圍就是空間」。
2.
接下來來思考什麼是「虛」的空間,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它在三維空間中根本不存在。我認為如果說實的空間是「人制定下的產物」,那虛的空間就是「人心靈上的產物」。
人們對空間的認知是從接觸的到的實的空間開始,人們心中有在這個範圍裡人似乎可以做些事(哪怕只是「生活」這麼簡單的事情)的概念。我能想到的最早的「虛的空間」大概是天堂與地獄這種隨著宗教而產生的想像空間,或像是牽扯到心理學的「內心世界」(由實的空間延伸出來的概念),好像我們能躲在這個存在於我們自己體內的「內心空間」做些思考或冥想之類的事情。
再來就是由科技進步所產生的「新的」虛的空間,像是電腦的儲存空間或是因網路發展而出現的雲端空間。它們其實就是一連串的數據,數字對一般人來說是冷漠、平面的,但是因為圖像化界面的發展讓我們對這些數據有更具體的認知,所以它們也被加上了「空間」一詞。也許如果今天圖像化界面沒有被發明,我們就不會稱他們為空間,因為無法產生我們對「空間」這個概念的共鳴(當然也有可能因此無法拓展使用者人數,這些技術就不會如此廣為使用,大多數人因此也接觸不到這種虛的空間而直接認為他不存在)。
BY B10234029 四創設一 沈君怡
2014年10月2日木曜日
B10210112_蔡辰郁_week_1
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
一般想到虛擬與實體空間便會想到現實世界與虛擬的網路世界,這是最一般會想到的概念,但我覺得虛擬與實體本身就是個很籠統很抽象的詞語,也因此可以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實體空間,如字面上表示是可見的空間,如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虛擬是相對於實體而存在的,是以有實體存在的前提下所成立的。而虛擬正因為是虛擬,我把它定義為無法真實看到、觸摸、進入的地方,所以想像空間就很大了。這麼說虛擬空間好了,就是不會占用到實體空間體積的空間。
首先就是人類創造的網路世界。這不必多說,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一個不真實但我們卻真實存在於內的世界。再來是腦中的世界。這是個可以存在一切事物的地方,也可以不存在任何事物的地方。所有圖像文字都在裡面運作,構成一個龐大系統。當我們在腦中想像一個空間、一個場景甚至是一片空白都是一個虛擬空間。
故事。我們可以想像空間當然也可以編故事,那麼便可以創造無限的世界。故事裡的情節、人物被描述的像是真實存在一般,但那只是個虛擬空間。
那是不是有另一個世界呢?另一個次元?那也是虛擬空間。再來是小到人類無法利用的空間。像是細胞不停的分解再分解成無限微小的空間,或是元素等微小空間。
那是不是有另一個世界呢?另一個次元?那也是虛擬空間。再來是小到人類無法利用的空間。像是細胞不停的分解再分解成無限微小的空間,或是元素等微小空間。
聲音。聲音在空氣中散播,有距離有大小有方向,他在我們的耳中自成一個虛擬空間。
或許實體與虛擬空間也必須視使用者而定。對於盲人而言,他所不熟悉、未知的世界那便是虛擬空間。
登録:
投稿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