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5日土曜日

B10234029_沈君怡_week2

  說到科技對建築的影響,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不同材質的運用,像是使用玻璃等等透明材質或是使用堅硬的鋼材等等建材。這可能跟我和當代建築的認知有關,我腦中典型的現代建築跟過去最不同的地方就是建築的輕盈感,過去比較美的建築似乎是以華不華麗作為評判標準,建築師也會在建築中加入很多隱藏的幾何符號,但是整體而言都看起來比較笨重(但也有可能是為了表現建築本身存在意義的莊嚴、穩重,像是教堂或皇宮)。而現代的建築不同的地方就是因為材質的改善,讓建築的外貌除了有更多變化之外,連結構也有可能因此而改變(像是電梯的出現,電梯需要的是一個垂直、方正的空間,這可能就和樓梯需要的空間不同),除了增加了建築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建築師能表現個人風格的途徑。

  承接上一段的論點,我認為科技帶給建築最重要的改變就是現代的建築師有更多空間來展現自己的個人風格。過去建築師加在建築中的意義比較多是延伸現有元素,像是高聳的哥德式教堂、圓頂的伊斯蘭建築,都是由現有元素延伸出建築符號的例子,雖然也可以算是一種風格,但是比較像是「文化」或「時代」的風格,而不是建築師個人的風格。要展現個人風格除了建材的改進外,我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濟的進步,因為經濟發達了,才會有各種不同需求的業主出現(過去耗費龐大資金的建築通常都是為貴族或教會所蓋),因為需求不同,建築師發揮的空間才會變多。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建築非常的多樣化,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而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是展現輕盈感的建築,因為它們最能展現當代建築師和過去建築師風格的不同,也讓我們見識到「以柔剋剛」的美感。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