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日金曜日
B10234029_沈君怡_week1
1.
什麼是空間?當聽見「空間」這個詞彙的時候,我腦中閃現的是一個人形站在四四方方的透明長方體(方盒子)中,對我來說所謂空間大概就是這樣的東西。
會有這樣的想法大概是因為「建築」的觀念深入我的認知之中,而這個一瞬間出現的影像其實就是現代人最常接觸到的「建築的內部空間」,它是一個由「面」劃分出來的東西,對我來說這就是空間。不過讀了建築相關的文章後,有一個詞彙讓我很感興趣,那就是「外部空間」。這個字也使用到「空間」兩個字,意義只有一個:除了我所知的方盒內的範圍叫做空間,就連外部沒有被劃分的地方也是空間,我所認知到的方盒內的世界,其實只是眾多「空間」的一種。
為什麼我會對這件事感到興趣呢?因為我發現所謂的空間其實是人類定義出來的東西。我最初理解到的空間是由有形的東西劃分,像是建築內部,或是球場上依比賽規則制定出來的所謂場內場外的範圍。然而也有無形的東西劃分的空間,像是國界、星球等等的。這些都是人制定出來的,我認為真正的空間它不是以地面為基礎,更不是「6個面的中間」。不論平面或三維,空間其實無所不在,所有的生物或無生物都參與其中。但也因為這個世界實在太大,為了維持一定的秩序,我們開始以人類共同能認知的標準劃分世界,這些相對來說比較小的空間就是適合人類的size,所以在我們一般的認知之中,才會認為「這些被界定出來的範圍就是空間」。
2.
接下來來思考什麼是「虛」的空間,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它在三維空間中根本不存在。我認為如果說實的空間是「人制定下的產物」,那虛的空間就是「人心靈上的產物」。
人們對空間的認知是從接觸的到的實的空間開始,人們心中有在這個範圍裡人似乎可以做些事(哪怕只是「生活」這麼簡單的事情)的概念。我能想到的最早的「虛的空間」大概是天堂與地獄這種隨著宗教而產生的想像空間,或像是牽扯到心理學的「內心世界」(由實的空間延伸出來的概念),好像我們能躲在這個存在於我們自己體內的「內心空間」做些思考或冥想之類的事情。
再來就是由科技進步所產生的「新的」虛的空間,像是電腦的儲存空間或是因網路發展而出現的雲端空間。它們其實就是一連串的數據,數字對一般人來說是冷漠、平面的,但是因為圖像化界面的發展讓我們對這些數據有更具體的認知,所以它們也被加上了「空間」一詞。也許如果今天圖像化界面沒有被發明,我們就不會稱他們為空間,因為無法產生我們對「空間」這個概念的共鳴(當然也有可能因此無法拓展使用者人數,這些技術就不會如此廣為使用,大多數人因此也接觸不到這種虛的空間而直接認為他不存在)。
BY B10234029 四創設一 沈君怡
登録:
コメントの投稿 (Atom)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