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調查】
書是學生最常碰的東西,而書店也就成了學生們常去的場所之一,
在還沒有想法的時候,我們決定藉由一連串的地點調查,再展開接下來的設計企劃。
我們觀察了3種不同的書店,分別是連鎖書店、獨立書店(唐山書店)及二手書店,
以顧客的消費模式而言,超過一半是為了想買書或想看書才會來到書店,也就是說人們到這個場所或多或少都帶有目的性,但是唐山書店的分類不太清楚,顧客會花很多時間在找書。
剛開始想要製作一個更直觀的書籍分類系統,減少顧客找書的時間。但透過觀察,並不是每個顧客到書店前就有特定想買的書,可能只是想享受書店的氛圍,而買書這個活動本來就是一個慢活的活動,於是我們發現加快消費速度並沒有意義,還不如打破這種消費規則,創造一個全新的空間體驗。
於是我們決定以一個更客觀的角度去觀察環境,書店都有書籍種類繁多的特色,但是書籍種類卻不盡相同,書籍的陳列、分類方式也各有不同。獨立書店的「老闆自行選書」這個特色非常吸引我們,也成為日後發展方向的一個伏筆。
【設計方向】
與其解決書店的問題,我們想延生獨立書店的特色,也就是誇張地彰顯老闆自行選書和空間不大這兩個特色。
另外也想走共時性的另一個極端,也就是走一個完全不共時的設計思維。打破消費者到書店的目的性,讓買書的過程不再是一個消費過程,而是一場冒險旅程。
為了讓這個概念性書店的形象更加飽滿,我們除了討論整家書店的經營理念之外還進行了書籍分類、書店CIS及建築設計的討論,但是後來發現這些延生的設計反而模糊了焦點,也許在這個短期的工作坊就要做完並不是那麼的恰當(因為有太多細節問題需要討論,有點本末倒置了),所以最後決定聚焦在最原始的出法點,也就是概念性書店的概念上。
【Prototype】
不思考如何賣書,先單純思考「如何讓人想走進書店」,我們認為完全不共時的「驚喜感」會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手法。再加入先前提的獨立書店的兩個特色,我們想在一個小小的空間放置少量的書,這些書的都是由老闆依據某種分類方式選出,採現場先買先贏的方式販售。在每週固定的休店時間會把剩餘的書全部換掉,進下一個主題。這個空間就猶如一個藏寶箱,每次消費者到這間書店的前都不會知道裡面有什麼書,必須自己親自進入才會知道。進入書店的人基本上都是有想要冒險心態的人,這也無意間地成了這家書店客人的共通點。
這就是書格的基本概念,也因為有藏寶箱這個方體空間的概念,才用了「格」這個字當作書店名字。
回到書店的本質,因為每週都會換不同的主題,「格」同時也是在形容店中的書籍的「格調」及「個性」,在這裡我們不只強調「人→書」這樣單向的互動,更想讓書本擬人化,嘗試人書相互的互動。而決定這些書本格調的人就是獨立書店的老闆,也就是說這其實是一種由書籍作為媒介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後續發展】
這次工作坊做了一些延生的設計,以下是一些初步的構想,這些設計是為了讓整個概念性獨立書店的形象更加豐滿所做的設計。
1.書籍分類
貫徹無共時性的設計主軸,採完全不直觀的抽象分類(如:色彩、詩詞等等),每個禮拜的主題都不同,每個禮拜只會出現該種分類的書籍。
以下以首週書籍作為分類範例,首週書籍的分類是以色相作為分類標準。
2.Logo
由兩個問號和一個驚嘆號組成,象徵因不共時而產生的疑問與打開藏寶箱時的驚喜感,色彩選用延續書店外觀,使用色彩鮮豔的黃色系顏色。
3.書店外觀
拓展「如何讓人想走進書店」的思考,再加上藏寶箱的概念,我們希望這間書店是一個純粹、色彩鮮豔的立方體,也因為現實中很少這種純粹的建築,會顯出書店在環境中的突兀,會引發路人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4.內裝
和單純的外觀不同,內裝的部分可因主題不同而改變。因為整體空間不大,採無人書店的經營制度,同時也是希望這場「冒險」中商家的干擾能降到最低,盡量讓整個過程都是參與者由獨力完成。
5.位置選定
這間書店對於初來乍到的人而且是個未知的存在,必須具有一定的冒險精神才會想進入這個空間。
我們認為在類似文創園區的地點設置這間書店是最合適的,因為文創園區是個可以多方嘗試的空間,不管這個人平時的個性是否敢於嘗試新事物,到這麼地方都會有一定的冒險精神。
【檢討】
這次的設計對我們而言非常有挑戰性,我們之前完全沒有設計過相關的東西,所以整個過程一直搞錯方向。一般而言我們會覺得有了想法之後就應該由這個想法去延伸實質的設計,但是這次的情況其實是相反的,我們有了想法之後應該是以發展抽象的概念為重。不過事實上實體的空間及CIS確實也是一間書店必須考慮的事項之一,日後如果要把整個概念性獨立書店發展完整,這些旁支的設計勢必也必須考慮進去,加上這間獨立書店的概念還有一些營利上的瑕疵,我們還得再多方學習(因為我們對建築及心理學並不熟,只要忘記討論一個細節,就算大方向是一樣的,腦中想的還是不同的東西)才能繼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