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小學五年級的某個晚上,爸爸突然提了一個巨大的黑色袋子回家,打開一看,是一把木吉他。
爸爸買回來的原因似乎是想重溫他的青春年少時光,他還買了一本厚度將近三公分的「彈指之間」回來複習,還有一本收錄了許多著名校園民歌的吉他譜,偶爾彈個兩下,好像很有架式的樣子;只是很快地我和弟弟就發現怎麼他每次彈的都是一樣的四個和弦:C,Am,F,G7,據說是初學吉他最基本的四個和弦,配上民歌常用的下-下上-上下下刷法;雖然那時候我們不會彈吉他,所以還是覺得老爸很厲害,不過久了就覺得好像也沒那麼新鮮了。
而那時候我和弟弟都還有在學鋼琴,對吉他的興趣並不高;加上爸爸後來也越來越少彈,那把吉他就一植被彌封在黑色帆布吉他袋裡,被冷落在客廳的牆角了。
就這樣一直到了國二,喜歡上了五月天,然後栽進搖滾的世界中,彈吉他在我的心中變成了很酷的事情,那把吉他才又被我從客廳牆角的黑色吉他袋中拿出來,然後照著「彈指之間」上的和弦慢慢地練,也學會了一些校園民歌譜裡收錄的歌曲。只是我從未非常認真的練習,只有偶爾聽到了非常喜歡所以非練不可的曲子時,才會用我僅知的幾個基本和弦想辦法抓譜出來。
-------
進入台科之後,我加入了吉他社。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也許我的心中還是有那麼一點點我想說可以用最經濟實惠的方式把吉他練好,即使我知道我只是想自己彈開心的而已,但畢竟變得越強可以玩的東西就越多;二是新生訓練那天晚上社團的表演中,吉他社的學長們表演了一首我那時非常喜歡的歌:日本樂團ONE OK ROCK的The beginning,那時在體育館裡聽的我只有一個想法「這首做得太棒了啊!」尤其是主唱學長的表情非常認真,不知為何地讓我很想笑,不過唱得也非常棒,加上我也有些嚮往玩樂團形式的表演,但又不想去搖滾實驗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想砸錢買樂器...木吉他還可以借爸爸的來用)所以就決定加了。
吉他社的社課是每周一次,有兩種可以選擇:初階班和進階班。我很清楚自己雖然有碰過吉他,但是絕對不是什麼厲害的人,所以一開始先去初階班上課。那時候我會的有:基本的開放合弦,以及通常是電吉他使用的強力合弦(power chord)。初階班教的最初的四個和弦,果然就是爸爸總是在彈的C,Am,F,G7,真不愧是傳說中的四大和弦;只不過這次這四個和弦組成的歌曲是「海綿寶寶」而不是校園民歌。
後來我還是跑去上進階班的課了,進階班一開始教的是封閉和弦,最基本的大調和小調,搭配講解一些說是基本,但實際還是有些讓人難以理解的樂理。所謂封閉和弦,顧名思義就是要用手指將吉他弦「封閉」起來;更白話的說法就是,用左手食指一次按住五或六根弦,然後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再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組合按住不同的琴格,造成不同的和弦和調性。講起來很容易,看其他人彈也很輕鬆,但實際上要真的練起來,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我國中時翻家裡那本「彈指之間」時就有看到這個名詞,照著書上的指法按過之後,覺得用一根手指頭同時按住六根弦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而作罷。高中時,也有聽說有不少人學吉他是在封閉和弦這關跨不過去半途而廢的。順帶一提,我的手指應該還算纖細,也沒有特別長,更談不上有力;家裡的吉他又是琴頸(就是吉他身上細細的那根,有很多格子可以按和絃的地方)較寬的古典吉他,光是最窄的地方就有五公分寬,但我的手指可以拿來按的部分大概只有六公分長,所以真的要將弦全部按住其實是相當吃力的,更別說其他三根手指還有其他事情要做。
不過當時還是硬著頭皮練下去了。由於吉他社提供社辦的吉他出借,大概是從前好幾屆學長姊留下來吧,上課時我是用社辦的民謠吉他練習,這樣就不用背著吉他跑來跑去了。民謠吉他的琴頸比古典吉他來得窄,不過不同於搭配尼龍弦的古典吉他,搭配的是較硬、金屬製的鋼弦,因此對於剛接觸到的人來說,最初要克服的就是那種鋼線陷在指間肉裡的那種疼痛感;通常要嘛是習慣了,要嘛就是等練了一段時間之後,手指漸漸被磨出繭或是長出硬皮來,形成一層天然的保護層,疼痛感才會消失。至於初次接觸就要挑戰封閉和弦的初生之犢來說,又是另一1個挑戰。
我的指尖已經有暑假時練強力和弦時練出來的一點點硬皮,但畢竟平時接觸的是較軟的尼龍弦,絕對不足以對付需要整隻手指頭平放在六根弦上的按法,所以第一次練習時按和弦按得非常辛苦。好不容易將手指分別移動到他們應該在的位置上,在右手照著節奏刷了四下之後,左手要移動到下一個和弦時,除了左手食指在往右滑動的過程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六條鋼線平均地劃在食指的肉上,讓人懷疑到底是繭會先長出來還是手指會先被割成六段;有些時候中指要按住第五弦、有時候不用,有時候中指無名指和小指要向上或向下平移一格,有時候無名指也要一次按好幾根弦,實在是考驗我的記憶力和動作協調性。
而事實證明我的協調性並不好。頭幾次練習時我總是覺得我左手的三根手指是連動的,提起無名指時小指也會跟著放開,無名指要按弦時中指也會跟著下來,好像沒辦法分別動作;但明明以前就有學過鋼琴,十根手指頭一起動還不是動得好好的。總之我為這個現象做了一個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的解釋,那就是我的食指其實是一個連動機制的開關,當它是打直的時候這個開關就會開啟,導致其他三根手指的動作不順暢。
每次下課之後食指上就會出現一條又一條的深色紋路,至少會有十二條,因為練習的途中實在痛到受不了時會稍微喬一下手的位置,向上或向下平移個半公分;然後慶幸還沒看到自己的肉。
就這樣,我每周用社辦的吉他去上社課,被鋼弦割手一個小時之後,回家用爸爸的古典吉他練習,就會覺得尼龍弦軟軟的按起來很舒服;只是手指必須要努力撐大一些,才能符合古典吉他的琴格和弦距。然後在努力把手撐大,還要用力按下吉他弦到感覺要抽筋時,又會覺得琴頸窄的民謠吉他真是好東西。就這們心猿意馬地練習,得到的結論是民謠吉他應該要搭配尼龍弦,這樣和弦就會很好按;不過如果只是為了省力這麼做的話,實在有點太沒志氣就是了。
總之,漸漸的我把最基本的封閉和弦練起來了,在習慣了割手的鋼弦之後,也不會再被彈奏時的疼痛感困擾,反而是手部的肌力不夠所以很容易手痠。倒是老師後來又繼續教了其他的封閉和弦,大多就只是三根手指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已。只是因為不常用,所以慢慢地也忘了。
以上是我的封閉和弦練成之路,或者更精確地說是跨出了第一步,現在持續練習中....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