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4日土曜日

B10234001_蘇庭萱_城市節奏

什麼形成了台北市的節奏?

近年來,台北市的捷運網絡愈趨完整,交錯的捷運路線形成了人移動的脈絡,就像城市的血管一般。而這些移動的人們,以自身的律動造成了這個空間的節奏與旋律。於是我想,或許可以藉由一個感應人們走路的節奏的裝置,轉換「行走」這個看似一般的行為成為各捷運站特有的旋律。

觀察:在台北的行人及其常見習性分類


  • 行人:以兩隻腳行動的物種,面無表情,台北各處街頭皆可見。步伐節拍100-110 bpm
  • 共生:男女行人可達成共生關係,形成四隻腳,氣溫越冷四隻腳的距離越近,若兩者頻率契合可能放出閃光。步伐節拍85-95 bpm
  • 結群:三個以上的行人可結為一體成群行動,排列順序不定;腳的數量越多,行進速率和踏步速率都會越慢。步伐節拍約為60-90 bpm
  • 年幼的行人:腿長較短因此擺動速率較快,行徑方向難預測,具有極高的爆發力,瞬間加速和180度急轉彎都不是問題。步伐節拍130-150 bpm
  • 畜牧:為馴養年幼行人,由成年行人帶領期進行結群行為。前方成年行人步伐最慢,後方年幼行人可能有30-50隻較短的腳,步伐較快;四隻腳一排,身長不定。前腳步伐節拍約為90-100 bpm;後腳則是110-120 bpm
  • 進化:當行人正在趕時間,或是追逐即將離去的大眾運輸工具時,身體機能會上升,使得步伐速率加快、步伐加大。步伐節拍為120 bpm以上
  • 退化:當行人精神狀況不佳,或是身體不適時產生。步伐距離較小,眼神渙散。步伐節拍約80-85 bpm
  • 寄生:行人被智慧型手機所寄生,手中長出4-6吋不等的發光體。行徑時眼神會注視著手中的發光體;另外有些發光體還會延伸連接到他們的耳朵。踏地的力道較輕。步伐節拍90-100 bpm
  • 裝蹄:女性行人在裝蹄後行走姿態和速率會稍微改變,不過會根據蹄的粗細有所不同。步伐節拍100-110 bpm
  • 護幼:成年的行人在養育年幼行人時身前會長出四枚輪片,用以裝載年幼行人;結合兩後腳,攜帶年幼的行人行動。步伐節拍約為90-110 bpm

設計流程

一開始的概念類似大型的音樂盒。構想是在捷運電扶梯的上方安裝感應器,感應經過的人的身高發出不同音調;而站在右邊的人(固定節拍,低音)就會和左邊用走的人(高音旋律)譜出音樂。後來將裝置改成像是鋪在地上的地毯,感應走過去的行人的步伐節拍,根據不同種類的走路行為發出不同聲響,形成獨一無二的旋律。

Prototype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