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5日日曜日

B10234021_張博允_Flower Pavilion

空間能夠達到共時嗎?

我喜歡看展覽,也享受著台北充裕的展覽資源(雖然真也還滿多差強人意的展覽)。然而展場的可能性就只有這樣子嗎?有沒有可能,不只是人看展覽,讓展覽也「看」人。甚至讓空間不再只是一個container,而是活的、有生命的。「形」隨「境」轉(Form Follows Situation.)


Observation

觀察台北各個展場:華山、松煙、空總、北美館等等。發現者些展場還是不夠,展覽這件事應該還有更多的潛力,若能結合戶外空間會有很好的發展性。


可動式建築

空間跟時間如何結合?前一秒的空間跟下一秒空間的連結,若將空間依時間序切成無數斷面,或將時間片段中的空間聯繫起來,會變成什麼呢?於是我想到,若空間可以變形,會是什麼樣子呢?

類比-光圈

可動的方式很多種,相機的光圈的展開機構卻是在適合不過的動的方式。於是我模擬光圈機構,做了一個小模型,葉扇經由轉動展開即閉合,而這個變化也是連續性的,非常符合我對共時空間的想像。


仿生-花

「展開的空間」像花。Pavilion是花,人是蜜蜂,experience是花粉。


Prototype

坐落於城市中心,一片綠地的Flower Pavilion,是城市裡會呼吸的花朵。利用Sensor隨時感應環境狀況:人潮狀況、天氣狀況、城市紋理,做出對應的綻放、閉合(EX:人多、天氣好展開多一點,天氣差空間閉合一點)。這是一座新型態的展演空間,平日的展覽就非傳統藝廊的樣式,多為現代藝術、或由國內外藝術家個人大型藝術展覽進駐,假日也可能有演出性表演進駐(Flower Pavilion將以綻放的姿態持續開放),市民可在天氣好時,到這裡或坐或躺在舞台周遭、周圍草地上。
















後續

以上只是其中一種想法,外型上其實也還有很多可能性。它可能發展成模矩化的預鑄帳篷,大量在個場合發展(這時尺度較小),或甚至是世博展場(尺度較大)。實際的問題面可能是機構的問題,包括sensor、可動機關等等。需要學的還很多,但這是我會一直銘記在心的一次設計。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