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水曜日

B10234009_林承恩_week_6

請舉出你覺得展覽之中最有趣的城市設計案例

        我覺得展覽中最有趣的設計為Float Beijing,其理念為讓北京當地市民了解都市空氣品質與汙染狀況,並將數據採取的行為融入當地放風箏的運動,讓無趣的數據採集融入使用者使用的動機。而大眾採集的數據量可做為氣象機構的參考資料,一方面減輕採集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市民對於公共議題,能藉由單一產品的方式有進一步的互動貢獻。

請舉出台北市內最有趣與最無趣的城市設計案例

        最有趣:UBike
        不得不說都市單車租借系統在世界各地並非最新穎的設計,但它已漸漸改變都市交通的結構。過去市民交通不外乎自小客車、公車、與自行車,但前兩者往往造成長時間塞車與空氣汙染,提高運輸造成的外部成本。而後者常有大量的停放需求,更別說常有偷竊問題與造成市容雜亂。而都市單車租借不僅提高自行車的使用率,也讓都市交通更為通順,減少空氣汙染。

        最無趣:都市空間的綠化盆栽牆
        在台北市無論是建地的外圍,或是室外牆面,都常見到盆栽植物牆。但這些盆栽往往需要更多維護成本或換新,對於綠化往往效率不佳。往往只有該設立時具美觀程度,長時間來看卻是個不美觀,又難維護的綠化措施。

B10234009_林承恩_week_4

請說明你看完後的感想。

        影片中指出現代設計環境多處於有良好的概念設計,但在製造與行銷,甚至是使用者使用上都存在不適合的情形。確實現在設計氛圍多處於為競賽、知名度為導向,往往無法實體生產或不當使用。我認為這與設計團隊是否真正了解問題與使用情境有關,例如影片中指出已開發國家所廣泛使用的產品,移植至開發中國家往往無法確實解決當地問題,這與人員、技術、環境、經濟結構差異等許多因素相關,但這些差異往往設計團隊非全然了解。設計師往往只注意美觀、創意,卻不了解設計真實使用時之情形。而我們應脫離這種浪費資源而無法有實質成果的設計輪迴,讓設計更為實際而非空有的創新概念。

請解釋設計對於人類的影響為何?

        論設計對於人類的影響,以產品設計而言,我認為改善生活品質、解決產品現有的問題為現在設計最主要的影響,偏向迎合需求的影響力。而較為特殊的影響是創造供應的引響,設計影響使用者的生活行為、改變產業結構,超脫當代使用者的認知與需求。以iPhone為例,它最初結合了通訊、影音與社群網路連結,改變以往各自獨立的產品個體。此外也改變按鍵式的使用行為,讓觸控行為與介面互動成為近年來幾乎改變以往生活的要素。

請舉出一個最為人著想的設計,並解釋為什麼。


        就建築設計而言,我認為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實為最為人著想的設計。以往我們常將無障礙的設計概念視為建築物中的設施,往往是亡羊補牢,徒增空間視覺上的突兀感。而此博物館無階梯的空間設計,使無障礙的設計概念全然融入建築物本身,無論使用者為何族群,皆能於館內空間方便行動。

B10210106_廖姵甄_week_6

● 請舉出你覺得展覽之中最有趣的城市設計案例

我覺得最有趣也是最喜歡的城市設計案例是「SMART HIGHWAY」。
*Smart Highway挑戰一般對於智能城市生活中只專注於車輛改造的單一思考方式,利用感光、發光、適應溫度變化的塗料以及風力發電的偵測器等,讓道路尋找一種可以「說話」與用路者溝通的可能。
  這設計最有趣的部份便是它是吸收白天的太陽光並在夜間釋放,路燈雖然以有效且長久被視為照亮道具的用具,但它所消耗的資源也是十分浩大,也時常有突然故障的情況產生,或許利用這個技術可以改善這個狀況。
  起初注意到這個設計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過去曾經有經驗,與家人夜晚在高速公路行駛,但車燈卻突然故障,當時道路也是漆黑一片,所幸旁邊有車輛替我們照亮前方道路才漸漸地開到有光源的地方,所以這個城市設計案例我覺得很方便也很需要被引進。

● 請舉出台北市內最有趣與最無趣的城市設計案例

有趣的案例,首當其衝便是悠遊卡,悠遊卡已經深入了我們的生活當中,人手一張,從小到大住在台北的我能深深感受到,一開始只是交通卡的用途,漸漸地能搭乘快速方便的捷運,買東西零錢不夠也能直接使用悠遊卡結帳,還有方便的Ubike,在不長不短的距離騎乘既方便又免費,真的是近年來生活裡運用最廣泛的一張卡。
  無趣的案例,最近每個禮拜都會騎Ubike,我真的覺得台北道路規劃很差,窄窄的人行道上邊緣停滿了機車,較寬的人行道不好好利用,架設過多停自行車的空間,曾經看過一整排自行車架只停了一輛腳踏車,其他空間卻無法讓民眾走過。而且並沒有明顯的規劃自行車道路,只有少數區域會畫一條自行車路線,車輛多的路,沒有好好規劃路線就會導致騎自行車的民眾既不能騎在人來人往的騎樓也不方便騎在狹窄的人行道,騎到外車道又會害怕旁邊呼嘯而過的車輛。




B10210106_廖姵甄_week_5

● 請使用week_1的虛擬與實體空間想法,試著解釋空間上的互動設計?

實體空間互動設計是人和空間直接相互影響進而互動的,虛擬空間互動設計是利用像是投影效果等虛擬影像使人有另一種思維及感官。

● 請闡述你對「空間互動設計」的想法。

  藉由看過的許多空間互動設計例子,我覺得空間互動設計就是將科技置入一個空間當中,當你身處於那個空間當中,便會自然的與之互動,不只是人與人,更擴充到人與空間的互動,許多的互動設計裝置除了能成為方便的功能又能夠使生活更加的有趣,覺得這會是未來的一大趨勢。

B10210106_廖姵甄_week_4

● 請說明你看完後的感想。

看完這段演講,得到最大的結論便是「設計並不是只憑藉自己個人所認為的大眾所做,而是真正的從大眾的角度去做」。現階段我認為自己所做的作品多半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完成,這裡做成這樣好像比較好看,那裡要做成那樣才能讓物品更突出,但這樣的想法也許只限於我自己,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這一點用於產品設計會更好說明,那就是你所創造的這件產品的可行性,前不久有一堂課要我們設計一張椅子,理所當然的,我會以美感放在第一位,完成作品後,老師會開始詢問:「椅背為什麼會那麼斜?」等等實際的問題,當初為了整個造型的流暢度而設計出的斜面椅背,完全沒有多考慮人體工學的問題,或許在實際成品出來時人會坐得不舒服,看過了演講中舉出的例子,能讓我未來多去注意到這一點,設計是為人、為大眾。

● 請解釋設計對於人類的影響為何?

我所認為設計對人類最大的影響便是如今便利的生活,因為一開始的不方便,才會有人努力想辦法去改變,接下來因為生活漸漸地方便起來,才會開始有人設計了各式各樣的造型來豐富我們的生活。

● 請舉出一個最為人著想的設計,並解釋為什麼。

我覺得最為人著想的便是各式各樣環保設計,近年綠色環保議題一直受到大家的重視,因為這攸關著人類所生活的這個環境,所以為了改善環境所提倡的環保觀念運用在設計上,我想這會是一個為地球環境、我們所生活的地方著想的設計,也就是人著想的好設計。





B10210106_廖姵甄_week_3

● 建築的材質如果不是木材或是水泥等建材,你覺得可以用什麼其他材質?

現在常常提到環保的概念,第一時間想到了花博流行館,也就是使用寶特瓶去蓋建築物,而且塑膠容易塑形,我想這種材質也能使建築有多樣的變化。

● 請舉出最不可能使用在建築上的材質,並解釋為什麼?

材質本身過於脆弱,受到外界的各種物質碰觸或撞擊到便會毀壞,以及非固態、無法形成一個空間,皆無法使用於建築上,不過某些材質或許可以透過特殊技巧加工而得以運用。

B10210106_廖姵甄_week_2

● 請舉出一個例子(可以是演講裡面的)說明科技帶給建築的影響。

科技帶給建築的影響,其一是外觀上,我們會認為科技感的建築造型是線條較為俐落簡潔。
  現代建築物的造型多半是運用電腦來建構草圖,使用電腦能夠精準地計算出各個數據,設計師們可以較為方便且快速設計出建築的外觀造型。在過去,用手繪製出一棟建築的草圖是要花費非常多的時間,造型也較為規矩,因為憑空無法衡量出特殊造型的可行性,現代科技能讓我們日常生活所看到的高樓大廈有多樣化的外觀。
  另外還有科技為我們生活帶來視覺的饗宴,像是建築外觀的LED燈光及螢幕,在夜晚,城市不再是黯淡的,隨著節日,前幾天看到大樓外牆顯現出的燈光形成一棵聖誕樹,還有家附近的小巨蛋大螢幕也是一個科技為我們帶來更多視覺的好例子。

● 科技帶給設計的美感,你認為會是什麼?

相比起手繪,運用電腦可以快速精確地畫出一個圓、一條線以及各式各樣的造型,多了電腦這一種設計的媒材,讓我們的創作能有更多的變化,而且也能花費較短的時間去完成一件平面作品。

B10210124_邱于芮_week_5

請使用week_1的虛擬與實體空間想法,試著解釋空間上的互動設計?

空間互動設計聽起來看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但用實體與虛擬的方法來解釋的話,就像是我們平時的臉書,你不用實際去見到那個人但卻可以了解那個人最近的動態,如同自己正處於現場一樣,還有我們常用的line軟體,即使在遙遠的兩處,也能傳訊息互相關切,甚至是平凡的傳音訊聊天,就像是我們正面對面聊天一樣,還有在大眾的空間,透過line軟體私訊,就如同創造一個私人談話的聊天室。實際的互動帶領我們的五感,藉由實際的互動刺激感官令自己如同身處一個空間。

請闡述你對「空間互動設計」的想法。


我認為空間互動設計,就是以一個空間為單位人在身處於空間內的互動帶動著感官,或是藉由實際的互動刺激感官產生的一個空間,而這空間不局限於實際生活或是虛擬的空間,主要是能藉由互動令人感受自己正身處一個空間

B10210128_田易鑫_week_6

請舉出你覺得展覽之中最有趣的城市設計案例

積木零件。
我覺得積木零件很可愛,好組裝好拆解,如果說把他的積木大小變的迷你,任何形狀的手機都做得出來,不受零件控制。

請舉出台北市內最有趣與最無趣的城市設計案例

最有趣的設計我認為是信義區這個辦公地點,早上大家匆忙地趕到信義區上班,到處都是人,大家的步伐很快,感覺生活很緊湊,但在同個地點,不同時間的信義區,晚上你會覺得它在呼吸,它好像泡了一場熱水澡,正在放鬆。

最無趣的設計我認為是收費停車格。這是有騎機車或是開車的人一定懂得痛苦。

B10210124_邱于芮_week_4

請說明你看完後的感想。

在這段短片中,述說著許多設計實用的重要性,許多剛從學校畢業的設計師會被獎項迷惑,去設計一些外表華麗但卻不符合實際使用機能的產品就為了視覺上的衝擊而放氣原本應該要有的機能,但對設計而言,重要的是實際利用,而非獎項肯定

請解釋設計對於人類的影響為何?

設計在人類生活中是必然的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形形色色的設計品,設計無處不在,若沒了設計,我們的的生活品質也不會像如今這麼便利,沒了設計,我們就如同回到了源古時代,沒有燈的照明沒有能保暖的衣服,設計是為了令人類生活得更舒適而存在,誰不想要一個更便利的更舒適的環境呢?故設計無所不在。

 請舉出一個最為人著想的設計,並解釋為什麼。


好的椅子,我認為好的椅子是一件最為人著想的設計,因為人類長久走下來總會疲備,休息才能走更長遠的路,這感覺令人們產生對休息的慾望,因此有了椅子這令人能休憩設計品。一張椅子能讓人坐得舒服,也能讓人做得很不舒服,沒人會想要坐一張令人坐起來不舒適的椅子,而要找到一個適合人體還要符合其機能的椅子也很難,所以人們開始研究人體工學,到做符合人體曲線,能令人坐起來舒適的椅子,故我認為椅子是最需要為人著想的設計,也是最為人著想得設計

B10210128_田易鑫_week_5

請使用week_1的虛擬與實體空間想法,試著解釋空間上的互動設計?

人、空間、物體,這三項目是個神奇的三角關係,由虛擬轉換實體,或由實體轉換成虛體空間。

請闡述你對「空間互動設計」的想法。

實體的互動設計在空間上佔了很大的空間,我認為轉換成虛擬的互動空間會更好。

B10210128_田易鑫_week_4

請說明你看完後的感想。

設計應該是要為了成果而設計,不是過程中你設計的好快樂但是卻忽略了結果的重要性。高中老師總是鼓勵我們多投稿比賽,為的是以後搶大學的名額,那時候矇懞懂懂地聽老師的話,乖乖的畫畫,乖乖地參加比賽,我卻從來沒有想過,怎麼失去了內涵?

請解釋設計對於人類的影響為何?

懶惰。我們為了更好的生活而設計,但卻因為更好的生活而懶惰,但人又為了懶惰而勤奮。

請舉出一個最為人著想的設計,並解釋為什麼。

是大卡車轉彎時的紅色警戒燈。一年因為大卡車轉彎死角而死去的人數有多少?我不敢想像這是多麽可怕的數字,人命是多麼珍貴。還有什麼能為人更著想的設計呢?要用好的設計前提你必須是活著的吧。

B10234009_林承恩_week_3

建築的材質如果不是木材或是水泥等建材,你覺得可以用什麼其他材質?

        前些日子看到新聞報導加州理工學院研發出一種新的奈米材料結構 氮化鈦,其設計結構強度相當於金屬,且有良好的承受形變能力。在整體結構上大多為中空支架結構,能依使用目的調整結構強度與質量。此外因奈米結構研究發展,其他如金屬、半導體、陶瓷等材料可藉由奈米結構設計,使材料擁有足夠的材料強度支撐建築體,無須仰賴過多的鋼筋水泥的骨架結構。


請舉出最不可能使用在建築上的材質,並解釋為什麼?

        理論上材料強度不足支撐建築體、非固體、易受侵蝕、受形變易受損的材料皆不適合應用在建築上。畢竟建築材料需要支撐建築重量、抵抗環境因素(地震、雷擊、雨水),還須考量人類行為造成之因素(如水電管線、糞管、空調管線)。但我認為材料發展會讓各式材料更適合應用於建築,反而是建築設計的缺失,會使材料特性衍生出不良的建築環境。這學期因修博物館科技課程聽述講師在蘭陽博物館工作的情形,其建築物因頂層通風設計不良,加上玻璃牆面透光、熱對流效應,使得頂層時常產生高溫,不適合展品典藏,館內空調成本也因此增加。建築物在外觀上實為經典,但應用上卻產生缺失。

B10210128_田易鑫_week_3

建築的材質如果不是木材或是水泥等建材,你覺得可以用什麼其他材質?

廢棄的寶特瓶,塑膠,就像是環生方舟那樣的建材。

請舉出最不可能使用在建築上的材質,並解釋為什麼?

布,太軟的布感覺撐不起房子,就算再硬也不能硬地能蓋一棟建築物。

B10210124_邱于芮_week_6

 請舉出你覺得展覽之中最有趣的城市設計案例

展覽中最吸引我目光的作品是能節能省碳的夜光公路“Smart Highway”,我們台灣因為為了因應節能省碳,在許多鄉下地區或不常使用的路段都撤掉了路燈,沒有路燈來加強行車安全,相對應的車主跟路人只能靠自己小心來保障自己的安全,然而如今荷蘭設計公司設計的Smart Highway改善了這項問題,他們將道路邊緣都塗上了螢光材料,而這材料在白天會吸收太陽光,夜晚時方光,這省下了大量的路燈與人力成本,也帶給了車主與路人在交通上的安全。

 請舉出台北市內最有趣與最無趣的城市設計案例

有趣:我覺得台北市內最有趣的城市設計莫過於悠遊卡的設計了,有了一張悠遊卡就可以遊遍整個台北市,不只可以超商付款、搭乘捷運公車,還可以騎乘微笑單車到處遊台北現今悠遊卡已成為台北人人人手上必拿的東西之一

無趣:其實不能說是無趣,而是需要待改進,雖然我們生活已有悠遊卡讓我們能騎乘單車到處遊玩台北,但在台北設置的單車道卻少之又少,人行道還開放機車停車,讓騎乘單車的人常常與路人搶道。

B10234009_林承恩_week_2

科技帶給建築的影響

        我認為近代科技對於建築的影響,顯著的例子應是數位科技蓬勃,所發展的數位建築。建築師利用電腦計算、設計建築物的造型外觀,藉由週期性的函數計算,或有機隨意的造型等,讓建築在視覺上不只是垂直、水平的構成,產生更多造型或機能上的設計創新。此外在結構上能藉由電腦計算力學與結構強度等,類似工設的CAE分析,讓複雜的結構能更為簡易的計算。

科技帶給設計的美感


        以數位建築為例,在建築物的結構、外觀上能達成更有機、更有曲線的造型。在抽象造型與仿生造型上,更能模擬表達(如西班牙Bilbao古根漢博物館、日本神戶魚舞餐廳)。讓建築跳脫縱橫的框架,創造出更繽紛的建築。

B10210112_蔡辰郁_week_4

● 請說明你看完後的感想。

     設計是為了改進人類生活、使生活更方便,但從以前發展到現在,有真正實用的設計,也會有無病呻吟的設計出現。設計師必須依據使用者真實情況下去做設計,並且考慮到結果。我記得之前去看設計展,雖然外觀做得很漂亮,可能一開始會被外表所吸引,但實際了解之後就有一種我不會用到它的感覺,甚至有的光只是外觀很炫,實際上使用感覺就很不方便,可能容易積灰塵、可能不易清洗。
    人在生活中使用任何東西都是直覺性的思考,依照自己覺得最合理方便的方式去使用,其實現在真的有很多"不需要"的設計。就像app一樣,有統計顯示我們手機上真的會用到的程式只有不到30%。要做出一個實用的設計,設計師必須實際了解使用者行為,做出適到好處的安排。 

● 請解釋設計對於人類的影響為何?

     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設計。從原始人類捕魚生火使用的工具開始人類就在從事設計工作了。設計是為了舒適生活,先從滿足基本機能,再來就是舒適。食器、房子、縫紉、代步、打獵......所有的文明都一一發展,直到現今的世界,應該說,設計是生活的必需品,沒有設計就沒有生活。現今設計發展的階段是到這樣,各種設計師都還在繼續發展更能舒適生活的產品,不管是機能上的,或是視覺上的。

● 請舉出一個最為人著想的設計,並解釋為什麼。

     我覺得是筆。因為任何東西最易開始都是先有構想、再來透過某種方式呈現出來,而最先的呈現方式基本上就是用筆畫出來。所有的設計都是從平面的概念逐漸發展成型的。當我想要解釋一件事而別人聽不懂時,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拿筆畫圖;當我想到一個新的產品時、會先用化的確認他的形象以及使用的方式。

B10230223_林孟彥_week_6

● 請舉出你覺得展覽之中最有趣的城市設計案例

那時候有看到一個螺絲不過他有隱藏式拉桿,如果身邊沒有工具鳩可以利用這個設計轉開螺絲
● 請舉出台北市內最有趣與最無趣的城市設計案例
台北市對於U Bike這方面我覺得不錯,可以更環保也間接地改變都市匆忙的腳步

台北市最差的設計
可能是垃圾袋吧一定要用專屬的痾

B10230223_林孟彥_week_5

請使用week_1的虛擬與實體空間想法,試著解釋空間上的互動設計?
就設計上來說

虛我可以想定是光影變化或是做一些穿透錯視的藝術甚至是給他賦予故事性

實的話我會做成比較具象可以從眼睛去了解設計者的用意
●請闡述你對「空間互動設計」的想法。

透過空間互動的設計我可以應用在很多地方,像是很多感測器的安裝,可以做到互動。監測等等的功能,在未來勢必是一股新的浪潮。

B10230223_林孟彥_week_4

● 請說明你看完後的感想。
我現在是一個大二工業設計的學生,我認為在產品發想的過程要考慮到很多層面,這也是我現在一直在學習的,如何透過觀察.進而研究人因工程,去設計出符合使用者使用的東西,不要自己設計出來的東西自己都不想用也解釋不出為甚麼。
● 請解釋設計對於人類的影響為何?
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
● 請舉出一個最為人著想的設計,並解釋為什麼。
產品的話有太多中了我就舉一個別的例子
文字。文字的發明讓人類可以把智慧傳承下去,雖然人的壽命有限,不過透過文字的傳承,人類才能一步一步地往科技發展走,我覺得這個設計者將人類推向極致,也想得很遠

B10230223_林孟彥_Week_3

建築的材質如果不是木材或是水泥等建材,你覺得可以用什麼其他材質?

最近最夯的可能就是用一些環保的材質去做,像是可回收的寶特瓶,現在的人都一直強調環保的重要性,在建築上的材料也越來越多元,像是環保議題的材料在日後也會更加被重視。

請舉出最不可能使用在建築上的材質,並解釋為什麼?

以我本身來講,我在設計的時候會覺得,如果把硬的東西做成軟的型態是一件很難的事,要透過很多的加工方法才能達成,尤其是複雜的曲面運算,有些圖畫的出來可是不一定做得出來。

b10230223_林孟彥_week_2

說明科技帶給建築的影響

隨著科技不斷快速發展,我覺得差異最大的是在資訊的交換上,每個人可以透過網路分享彼此,而在建築上,可以透過3D建模的方式做到複雜曲面的運算等等,可以在施工前就做好模擬達到更精準的尺寸。
科技帶給設計的美感,你認為會是什麼?

我認為可以做到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裡如機械機構或是電路寫程式迴圈等等,可以做到很多複雜的事情,而就美感來說,我覺得顛覆以往人類的既定思想就是一種科技帶來的美感。

B10210123_林秉言_week_6

請舉出你覺得展覽之中最有趣的城市設計案例

我認為最有趣的是利用白天利用太陽能充電,晚上讓車道線上能夠發光的這項設計。
由於本身有駕照也在晚上開過車所以我知道,雖然道路上設有反光標誌,但是我認為除了在都市中本身就很明亮以外,如果在深山中開車或騎車,大燈再亮也有一定的距離,再遠仍是漆黑一片,反光標誌也只有因為有光才會反射光,所以我認為這樣將公路標線自己發光的設計是一項好的設計,而且也兼顧環保與美觀呢。

請舉出台北市內最有趣與最無趣的城市設計案例

我認為ubike是一項很好的設計,雖然台北有各式各樣的大眾運輸,但是即使如此尖峰時段總要人擠人,作為台北人最追求個清靜又自在的環境,然而一對一式的腳踏車就是一個便利的交通工具,便宜與據點多是快速讓台北人接受的最好案例。

我認為路邊停車收費是一件無趣的事情,很多人都是週末才會出遊,我總能看到收費格子總會空蕩蕩,免費格子一位難求,造成亂停車或是站位糾紛,我相信請一位收費員收的停車費不一定能剛好打平他一個月薪水,北市以外就更不用說了。


B10210123_林秉言_week_5

請使用week_1的虛擬與實體空間想法,試著解釋空間上的互動設計?

我認為是對於空間本身而做的設計,可以創造一個新的空間或是對於原本的空間而做設計。
擴增實境(AR),透過終端的鏡頭呈現在銀幕上本來不存在的東西。
虛擬實境(VR),創造一個假想空間,直接透過眼睛能看到的世界。

●請闡述你對「空間互動設計」的想法。
我認為空間互動設計是未來科技的趨勢,自從將電腦推廣到幾乎能一人一台,人類的世界開始有重大的轉變,而我認為下個世代是「全息投影」的世代,影像將不只呈現在銀幕上,而是在任何地方。

B10210124_邱于芮_week_3

建築的材質如果不是木材或是水泥等建材,你覺得可以用什麼其他材質?

 我覺得建築的材質如果不是木材或是水泥等建材,其實可以試試有機材之類的材料試試,例如運用玉米或是甘蔗之類的作物,我個人覺得是個不錯的建材,玉米不只能作為各式產品的材料、建材,也可能成為未來的能源之一,而且現今的技術能將玉米提煉做為3D 列印的耗材,這樣未來將3D列印的技術實際運用在建築上,玉米將成為有機又科技的環保新建材,解決平時建材可能造成污染的問題。


請舉出最不可能使用在建築上的材質,並解釋為什麼?


我覺得無法將其塑形又易碎化的材料是最無法在建築上實質運用的材料,如果一個建材無法將其塑形,那根本無法製造一個空間,更別說是要讓人能走進去了

B10210123_林秉言_week_4



● 請說明你看完後的感想。
我們總是有很多的想法,這些想法如果不能實現出來,作為設計師是一件非常難過的事情,但是為什麼那些看起來很棒的設計不是個好設計呢?因為我們不是為了別人而設計,設計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我認為那是「安全」,我認為安全意味著能真正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又不失本質。


● 請解釋設計對於人類的影響為何?
從前的設計是為了讓人有更便利的生活,現代的設計不僅僅有功能而是一種美學,我認為設計改變了人類的價值觀,設計可以是一種藝術品,設計讓人的生活更豐富了,但是也讓人的生活更冷漠了。
自從人們將終端的能力強化後,我們許多事情只要手機一支就能夠完成,聊天也透過手機,也因此常常可以看到飯桌上沒有喧嘩聲,而只有對著冷冰冰的銀幕不斷動著手指,讓我開始想起設計最初的目的,不是應該使生活更加的豐富嗎?


● 請舉出一個最為人著想的設計,並解釋為什麼。
語言。像是訓民正音裡面說的:人們有言而不能說,是件痛苦的事,所以我認為語言是最好的設計。











B10210124_邱于芮_week_1


關於實體空間與虛體空間兩個明明聽起來都是相反的東西,但實際上卻是環環相扣;實體空間比較像是在實際生活中存在,擁有著長寬高並佔據著現實生活的物理性物質;而虛的空間就像是人類自己內心的感知,只能借由想像存在於腦海,無法在實際中看見著物質,而那物質所存在的位置所形成的空間即是虛的空間;虛實空間他們關係緊密,實的空間唯有虛的空間才能補足物體所無法傳達的意義,虛的空間唯有實的空間的媒介才能表現內心的感知,兩者就如同設計的形而上與形而下互相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