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水曜日

B10234029_沈君怡_week6

● 請舉出你覺得展覽之中最有趣的城市設計案例





















因為當時我看展之後有事,整個展場的東西我幾乎是匆匆看過,唯獨這件作品是我有完整聽完導覽介紹的。一方面是因為我很喜歡這個設計的出發點--幫助弱勢,另一方面是因為這個設計跟week4的嬰兒床的結果有點類似,但是卻是因為原因不同而無法被好好使用,讓它有更多的討論空間。
其實Quick Space 72H的概念並不算創新,簡單來說它就是個能很快建立起的避難所。這類的設計很理所當然地會主打建立快速、堅固耐用以及拆除容易,我記得之前看到一個快乾水泥的建材雖然達到了前兩者,卻無法達到後者,非常可惜。Quick Space的確達到了這三者,不僅如此,這間避難所的其他設計也非常細心(像是開窗角度、門前有個小小的屋簷等等),材質的使用也沒什麼好挑剔的(像是耐熱、強度、易回收等等),另外也照顧到一般設計師很容易忘記的事情也就是創造出「私人空間」,而不是讓災民像集中在難民營一樣共處一個大空間,我覺得這個概念真的是站在使用者角度才會想到的。
但就算這個產品真的很不錯,它還是一個無法被好好使用的設計,現在日本地區幾乎不使用這項產品。但和week4的嬰兒床並不一樣,問題並不是出在設計上,而是政府的政策。具體情形我記不太清楚,但是因為某種制度的關係而無法讓這項產品在很短的時間內抵達災區,也就是說它到災區的時間可能已經超過72小時,最根本的設計理念就已經被打破,加上其他配給制度的緣故,根本無法分配個個個縣市使用,讓這項產品最後只能躺在政府的倉庫中沾灰塵。
台北程式設計展的確有很多有趣的作品,但是有一些仍還停留在概念的階段,那些設計雖然有趣(就像設計概念獎般,很多設計都非常有趣),但是如果扯上實用層面就必須面對更多問題。我覺得Quick Space 72H不僅是產品設計細心,更讓我這個未出社會的學生思考了更多務實層面的事情,這是和其他產品不同的。雖然最後結果不是很好,但是就是因為碰到了問題才必須解決,一個未完的設計雖然並不完美,但是因此藏有更多的可能,也讓我們的眼界更廣,不會只停在設計師的角度上思考。



● 請舉出台北市內最有趣與最無趣的城市設計案例

我是個屏東人,雖然高中的時候到過高雄讀高中,但是因為高中課業繁重,所以我幾乎除了學校之外的地方都沒怎麼去過。對我來說,大城市的每個面貌都十分有趣,像是第一次看到公車專用道和真的可以走(而且很漂亮)的行人地下道真的感到很驚奇(雖然後來發現這些都還是留有改進空間的)。
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是捷運系統,高雄的捷運系統只有2線,而且設站位置非常差,就算搭到離我高中最近的站也必須走上將近15~20分鐘才能抵達,非常不方便,更別說想去夢時代之類的地點,想去那裏不搭接駁車幾乎到不了,加上旅客人數非常少,票價非常昂貴。台北市的捷運系統對我而言真的是非常便利,就算現在我覺得它的網絡已經非常密集,它仍不斷興建著,想必之後的捷運會更加方便。而且捷運和地面的交通運輸也搭配得很好(像是U-BIKE和公車以及連接外縣市的火車、高鐵),這對一個異鄉遊客而言應該是非常便利的設計(而且高雄的公車非常不準時,也沒有好用的民間APP可以確認時間,更別說屏東市了,公車只會在縣跟縣之間跑,根本沒有市內公車這種東西。)。
台北人似乎把捷運視為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也讓我感到很驚奇,有捷運固然不是世界首創也不是台灣唯一,但是這麼方便的捷運系統真的只有台北才有,看來捷運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當中了。


與其說最無趣的設計,不如談談我不喜歡的城市設計。
鄉下因為人少(高雄可能真的是因為地比較大)所以路比較大條,也沒有高樓大廈,所以天空比較大片。而台北不同,台北市個地狹人稠的地方,為了讓這些人通通住下,台北市的空間也就被規劃的非常擁擠,像是機車格被劃在人行道上,但是即使如此仍滿足不了大量的人潮,所以有些更人會硬把機車擠在格子中間,也常常會看到機車違停的現象。你可以說這樣讓行人不便,更可以說這讓許多騎士非常不便(我想也不是每個人都想要故意插在兩台機車中間,害別人出不來的),但是空間就這麼大,我們能怎麼解決呢?

另外為了有效增加空間的使用,房子也就愈蓋愈高,但是這些房子的招牌十分雜亂,有的時候捷運會行駛在地面上架高的軌道上,看這台北這樣的市容我不經會想:當初到底是為了什麼原因而讓捷運開到地上來的呢?也許是為了呈現不同於鄉下的都市風光,可是這麼雜亂的都市樣貌真的是台北人希望給外人看到的嗎?(也或許捷運這個東西本來就是便民的設計,政府覺得只要它有運輸的功能就夠了?)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